藥香里的萬家燈火:一個藥劑專業(yè)學生的日常手記 站在實驗室的窗前,我望著窗外連綿的秋雨在玻璃上劃出蜿蜒的水痕。手里剛調制的板藍根顆粒還帶著余溫,這種熟悉的中藥氣息總能讓我想起奶奶的廚房。在樂山這座以中藥材聞名的城市里,藥劑專業(yè)的學習就像峨眉山的云霧,既裹挾著千年本草的幽香,又浸潤著現代科技的清輝。 一、藥柜里的時光密碼 實習藥房的百子柜總讓我著迷。拉開斑駁的柏木抽屜,川芎特有的辛香便撲面而來。張教授常說,每味中藥都是會說話的活化石。去年在峨眉后山采藥時,我們跟著老藥農辨識了三十七種道地藥材。那位七旬老人撫摸著杜仲樹皮時,指尖的紋路與樹皮的溝壑仿佛在無聲對話,讓我突然明白了"道地藥材"四個字里沉甸甸的時光分量。 實驗室里的高效液相色譜儀閃著藍光,現代儀器讓有效成分的測定精確到微克級。但每到傍晚清洗研缽時,黃銅杵與陶瓷缽底摩擦出的沙沙聲,又讓人恍若置身《本草綱目》里的本草堂。這種古今交融的奇妙感,就像樂山城的晨霧與霓虹燈總能在某個轉角不期而遇。 二、實驗室的溫度 制備感冒靈顆粒的實訓課上,當乳糖在75℃熱風下凝結成均勻顆粒時,曉雯突然說:"這好像外婆曬的橘皮。"確實,現代制藥工藝與傳統(tǒng)炮制技藝在本質上都是對天然物質的智慧重構。記得調試兒童退熱貼粘稠度那周,我們反復調整了二十八次配方,最終找到的黃金比例竟與古方中蜂蜜與藥材的配比不謀而合。 去年參與研發(fā)的川貝枇杷膏改良項目,我們嘗試用微囊化技術延長藥效。當第一批樣品在恒溫箱里成功緩釋12小時時,整個實驗室爆發(fā)出的歡呼聲,和當年藥工守著紫銅鍋熬出第一鍋膏方時的欣喜,應該沒什么不同。 三、藥師的溫情視角 社區(qū)藥房實習時,總遇到攥著藥方躊躇的老人。李大爺的降壓藥需要搭配枸杞茶,王阿姨的膏方得避開綠豆湯,這些寫在便簽上的用藥叮囑,讓冷冰冰的化學式有了人情的溫度。上個月幫張奶奶調整降糖藥服用時間后,她特意送來一罐自家釀的桂花蜜,玻璃罐上還貼著"小心燙手"的字條。 疫情時參與防疫物資分發(fā)的經歷更讓我震撼。當連夜分裝的5000份防疫藥包準時送達隔離小區(qū)時,凌晨三點的街道上,路燈把我們的影子拉得很長很長。那些裝在塑料袋里的不僅是藥品,更像是一份份具體而微的生命守護契約。 實驗記錄本上的數據還在不斷增加,窗外的桂花又謝了一季。每次走過濱江路,看晨練的老人們揣著各色藥盒從容走過,就會想起教授說的"藥師是站在科學與人文十字路口的人"。在樂山這座山水浸潤的城市里,藥劑專業(yè)的學習就像青衣江的支流,既滋養(yǎng)著千年藥香的根系,又奔涌向現代醫(yī)療的海洋。那些在實驗室度過的長夜、在藥房寫下的便簽、在山間采擷的葉片,最終都會化作萬家燈火里一縷安心的藥香。
TAG標簽:
樂山藥劑專業(yè)